用“江歌案”审视人性,父母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发表时间:2017-11-14 17:03 ![]() 如果你的孩子,因为救了他的好朋友被捅十几刀不幸身亡。悲痛欲绝的你,希望被救者怎么做? A、迅速安慰,表示自己就是我第二个孩子,同时严惩凶手,用余生报答好朋友的救命之恩。 B、迅速把我拉黑,欢天喜地地烫头发,买新包包,和朋友约饭,自拍发朋友圈。我气不过找上门来,你却骂我女儿命短,活该? ----------------------- 去年11月3日,在日本东京留学的青岛女大学生江歌在自己的公寓内被残忍杀害。被发现时她倒在血泊中,头部遭利刃砍伤,脖子多处受到刀伤,伤口达10厘米,送往医院时由于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去年案发时新闻报道和案件模拟 去年11月24日,日本警方逮捕了凶手陈世峰,他正是江歌在日本的好友刘鑫的男朋友,而事发时刘鑫也在现场。 ⬇️ 案件发生后,日本警方锁定嫌疑人 1992年出生的江歌因为被爸爸嫌弃是女孩而经常遭受打骂,在1岁半的时候,妈妈江秋莲便带着她和爸爸离婚了。之后的24年都是妈妈和姥姥抚养她长大。⬇️ 年轻时的江秋莲和江歌 出事后悲痛欲绝的江歌的姥姥(右图) 在朋友眼中江歌乐观、努力、爱帮助人,但或许也正是这一点让她葬送了生命。江秋莲至今不敢接受这样的事实,她说:“梦中全是孩子血淋淋的伤口,我心疼得喘不了气。” ⬇️ 因为太思念女儿,江秋莲经常往女儿的手机上发信息,却再也等不到回复。左为江歌手机,右为江秋莲手机。 江秋莲新浪微博截图 与女儿最后一次在日本碰面,江秋莲新浪微博截图 女儿没了,这一年里江秋莲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她讨回公道。但是,身为女儿的好友,刘鑫在出事后的行为却让人心寒,她一直“躲”着江秋莲。⬇️ 几天前,因为《局面》公布了采访视频,我们才再一次被带回那个让无数妈妈心痛不已的夜晚,逃避了近300天的刘鑫终于决定与江秋莲见面。⬇️ 视频中,江秋莲一度情绪失控,质问刘鑫。⬇️ 据悉,在江歌被杀5天之后,在网友都在议论是刘鑫男朋友杀死了江歌的时候,刘鑫接受采访,既不是指证凶手,更不是为江歌伸冤,而是急着撇清自己的关系。 刘鑫的朋友圈中有大量她与江歌(右)的合影,证明着她们曾经的友谊。 她说自己根本没有看到任何有关嫌疑人的信息,听到的争吵声也是隔着门的,她说要是自己知道凶手的哪怕一点信息,案子不至于破不了。还说当天晚上自己想开门出去看看却打不开,只好报警,警察来了之后,她才知道是江歌倒在了门口她才打不开门。 大家猜测,刘鑫的男朋友要找的人肯定是刘鑫,那么在刺死江歌之后他肯定会进屋去找刘鑫,如果门没锁,刘鑫也会有大麻烦,但事实是刘鑫一直安好的待在屋子里。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刘鑫因为害怕、懦弱而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了,把江歌挡在了门外,在发生危险时也不敢出来。 这就是案发现场,⬆️在这个狭长、闭塞的走廊里,江歌前面是紧闭的房门,后面是凶残的凶手陈世峰,无处逃离的她只能被一刀刀刺死,这会是多么绝望。据说,后来有留学生去过那里,房东奶奶哭了,她亲口说江歌是个好孩子。 事发后,刘鑫一直不回复江歌妈妈的信息,直到网上铺天盖地的新闻影响到了她,她才觉得事情不妙,但是刘鑫反而去责问江歌妈妈,说她散布不实消息。甚至威胁江歌的妈妈,如果再有新闻出现她就停止协助警察。⬇️ 之后他们一家就没有了消息,刘鑫父母都拉黑了江歌的妈妈。⬇️ 转过年的大年初一,刘鑫换了微信头像开开心心的过年,事情发生后还像没事人一样发美美的自拍。⬇️ 和朋友一起吃饭 ⬇️ 江歌妈妈一边忍受失去女儿的痛苦,一边绝望于刘鑫一家的冷漠。最终,她被迫把刘鑫一家的个人信息发了出来,才又让他们露了面。他们给江歌妈妈主动打了电话,却是说要告江歌妈妈泄露了他们的信息。后来,还有了刘鑫的爸爸妈妈还骂江歌妈妈,说她女儿命短。 就在视频播出后,《局面》记者王志安发文,讲述了江歌妈妈的现状。 就在我们对迟到了近300天的见面议论纷纷的时候,江歌的妈妈江秋莲已经第六次抵达日本。 江歌案件将于今年12月份在日本东京开庭审判。但是根据日本法律,杀害一人很难判处死刑,但也不是没有先例,如果罪犯的罪行过大,民众呼声很高,凶手就可能被执以死刑。 刘鑫面对镜头表达自己的悔意 王志安新浪微博截图 而王志安也称: “过去的三天,随着节目的播出,辱骂刘鑫和她家人的声音如排山倒海,希望舆论在同情江歌妈妈的同时,也可以客观看待刘鑫一家的做法。至少,在刘鑫父母反对见面时,是她率先表示同意江歌妈妈的见面条件;第二天,她还如约面对镜头接受了采访。 身为一名记者,我最能感受到一名新闻当事人愿意面对镜头接受采访需要付出的勇气,这也是我常常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愿意承担的标准。刘鑫在过去的三百天里当然有过逃避,否则,事件也不会演变到今天这一地步。但至少,当我走进她家门时,她最终选择了面对。 仅此一点,我尊重她。 至少她在成长,在反思,在试图努力承担。我依然希望各位不要忽视她愿意和江妈见面的意愿。一个良善的社会,应该给一个愿意承担的年轻人机会。至少在她愿意和江妈见面那一刻,我认为刘鑫是真诚的。” 这几天,身在日本的江秋莲还在做另外一件事,她在东京征集签名,求判凶手死刑。征集活动在东京的池袋西口公园持续了两天,得知消息的人们白天黑夜地赶过来。11月12日是EJU(日本留学试验)考试的日子,许多留日学生在考试结束后赶往公园参与签名,也有人为此专门坐了两个小时的车过来。⬇️ 江秋莲说,她时常出现江歌还在的错觉,因为江歌从高中开始住校,后来前往日本留学,她们能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每到晚上,她会整晚睡不着,只能去江歌同学的朋友圈不断找寻女儿的痕迹。⬇️ 有人说,“江歌被害”事件,印证了我们从小的教育里缺少区分“事实”与“观点”的基本训练,因为我们让情感压过了理性。这是造成网络时代盛产谣言与偏激观点,甚至产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情感,是一柄双刃剑,也许它能暂时性地解决某些问题,但是,也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面对江歌与妈妈相依为命的事实,要试图替刘鑫辩解,是困难甚至危险的。因为很多人被悲伤的情绪感染,没有耐心倾听刘鑫所谓的辩解,但日本警方裁定刘鑫无罪这一点却是“事实”,只是多数时候,我们在情感上本能地厌恶逻辑。 就像很多人凶神恶煞地表示要刘鑫陪葬,因为所有的事实在“死者为大”的痛苦面前都不堪一击。一个悲伤的母亲率领网络大军索要她的一切权利,也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所以至今舆论都对江歌母亲泄露刘鑫一家隐私这件事选择集体沉默。 我们尊重和理解一位母亲的悲痛。但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最终还是残暴的凶手,这才是最值得谴责的对象。或许,身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从杀害江歌的凶手身上,从刘鑫一家人的态度身上,从江歌妈妈的身上,审视一下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尊重、理解、鼓励,引导和塑造,或者说只给了孩子约束、管教、惩罚?其实,育己即是育儿。 父母是孩子优良成长环境的营造者 想要教养好自己的孩子,除了父母要立足身体力行的示范和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外,营造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正如一粒树种,如果没有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是不可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为一颗大树一样,一个人的成长也都会潜移默化地打上自己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烙印不适宜的环境,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们做父母的,恰恰是这种环境的营造着,或者本身就是环境。 常常看到这样的家庭,父母们自己从来不读书,也不买书,聊得都是网上的明星八卦和邻里间的家长里短,却总是责怪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还有些家庭,父母一边哗哗地打着麻将,一边喝斥站在身后“观战”的孩子“快去学习! 诸如此类的问题举不胜举,可我们做父母的可曾想过:让孩子爱上读书前,我们是否营造了一个让孩子爱上读书的环境?让孩子专心学习,我们是否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要发展孩子的社会性和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是否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孩子自主、自立、勇敢性格的建立,从民主、自由的家庭环境开始 孩子缺少主见、胆小懦弱,甚至总被欺负,做父母的自然会很担心。可是当我们高举着“胡萝卜加大棒”,用听话和服从与否来定义孩子的好坏,用打骂的方式来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当孩子坚持己见时我们批评他任性;找我们倾诉烦恼时我们没耐心听,做错了事得到的不是我们的帮助反而是羞辱;当我们通过惩罚或利诱,以驯兽的方式去育儿,把孩子变得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精于讨巧,而唯独缺少作为“人”的自爱、自尊、自信和自主时,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孩子没有自我、不独立、不勇敢,总被欺负? 给孩子创造自由探索环境的前提是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免于伤害的环境 说到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探索的环境,有父母对此质疑说:“老师,你说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玩沙子、玩水,我可以包容,可是类似孩子用手去碰触电源这样有生命危险的行为,我总不能再不管吧?”是这个道理吗?可是,难道给一个年幼的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卫生、免于伤害和恐惧的环境不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吗? 犯罪不是最大的恶,滋生恶的土壤才是,而父母就是这片土壤的一部分,孩子的世界往往只是其所在生活环境的一种投射。 看过江歌案,无论你选择同情失去女儿的妈妈,或是唾弃曾经逃避现实的刘鑫一家,还是希望严惩犯下过错的犯罪嫌疑人,或许我们都应该试着检讨一下我们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